<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首页>>党史教育
        【跟着总书记学党史45】那些在“长征第一渡口”发生的故事
        时间:2022-08-30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学好党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最高检新媒体开设“跟着总书记学党史”专栏,号召全国各级检察机关积极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8.6万人夜渡,迈开长征第一步




        1934年10月17日至21日拂晓,中央第一野战纵队、第二野战纵队与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6万中央红军将士,从东门等8个渡口,渡过600多米宽的于都河,踏上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0多万于都人共同保密


        30多万于都人民共同保守着一个天大的秘密——红军长达十多天的夜渡,这被一些研究者称赞为奇迹。



        于都集结期间,在此休整的中央党政主要领导人有:博古、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陈云、刘少奇、王稼祥、李维汉、刘伯承、叶剑英、邓小平、凯丰等。10月16日,红军各部队在于都河(即贡水、贡河、雩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部队集结于都期间,各军团进行了兵员、武器弹药、粮款的补充。

         

         

        捐门板木料等,支援红军搭浮桥


        于都人民为中央红军长征做出了巨大贡献,34万于都人民全力支援中央红军。

         

        当时,于都河河宽600多米,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于都人民大力支援红军,调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为了搭建浮桥,沿岸群众和县城居民几乎将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等一切可用器材都捐献了出来。



        现在,在当地还留下了许多这样的故事:一位赵姓老表听说红军架设浮桥需要木料,就要拆瓜棚,当时南瓜还未完全成熟,红军材料征集组的同志劝阻他说:“瓜还没有熟,瓜棚不能拆!”他一听,“啪”地一下就把瓜藤扯断了,并主动把搭瓜棚用的木料扛到了于都河边,还特地为红军煮了一担南瓜汤。甚至有一位曾姓老大爷将自己准备用来做棺材的“寿木”也拿来了,红军战士过意不去,执意不收,老大爷发了火,嚷道:“你们是不是嫌我的木材不够好?”

        供应米饭、赶做草鞋,支援红军吃穿住



        红军主力军在于都境内集结,吃饭是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将近9万人的大部队,一天就吃掉上千担稻谷的米。

         

        集结期间,于都人民贡献粮食90万担、银元81.9万块。同时,每天要把上千担稻谷加工成米,也是一项繁重的劳动。为了保证稻米的供应,于都每个乡、每个村、每个屋场甚至每户人家都动员起来了。主要由老人、妇女、儿童组成一支一条龙的队伍:把征集的稻谷,从每家每户挑到一座祠堂,集中几座砻、几个碓,日夜不停地砻米、舂米、筛米。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有一面展壁上挂满了草鞋。据讲解员介绍,“在中央红军集结于都期间,于都人民为中央红军编制了大量草鞋。辛勤耐劳的于都妇女和老人,在推砻、筛米的空隙里,为红军赶做一双双结实的草鞋。在那一段时间里,很多村坊、屋场直至夜深人静,还此起彼伏地传来木槌在大石头上捶打稻草的响声。”

        照顾伤病员,组织庞大运输队支援红军



        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红军将士伤亡极大,当时安置在于都境内的伤病员约6000名。于都县的党政组织将安置6000多名伤病员任务落实到户,禾丰区各家各户都安置了1至2名伤病员,最多的一户安置了7名伤病员。

         

        伤员到户,群众待如亲人:一方面精心照料,哪怕自己的家人吃糠咽菜,也要把有限的主粮让给伤病员吃;另一方面又拜能者为师,结伴上山采回草药,为伤病员医治伤病。

         

        中央红军突围转移,按照“三人团”的部署,采取的是“搬家”的方式。因此,在于都的青壮年男丁几乎都参加红军的情况下,还要组织一支庞大的运输队伍,随同红军主力一齐行动,任务的艰巨程度,是不难想见的。尽管如此,于都人民还是积极响应政府征集民夫的号召,组织了不下1万人的队伍参加运输队、担架队。



         
         检务公开
        机构设置
        通知公告
        案件流程查询
        预决算公开
        法律法规查询
        网上举报
        法律文书
        检察长信箱
         视频资料
         

        版权所有  吉林省和龙林区人民检察院
        京ICP备10217144号-1  技术支持:正义网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

        点击进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