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可领某团1.88元红包。”、加入某官方微信群,做任务,可领取高额红包“、”发送验证码,可领取商品补贴金”、“点入链接充值游戏币,充一发十”、“刷单日结200元”…………听这些骗局,有些看起来这似乎是诈骗老梗,但对于一个未成年人,真的能准确识别这些诈骗话术吗?
案情回顾
【案例一】
2021年2月的某日中午,16岁的小天和往常一样在房间刷着网页,突然他收到一个陌生好友的信息,陌生到他竟不知对方何时出现在自己的通讯录里。
对方直接问道:“关注某团公众号,可领取1.88元红包”,小天抱着侥幸心理点了关注,随后对方真的发给了小天1.88元的红包。这一举动让小天产生兴趣,对方随即发出:“关注**公众号,可领取3.88元红包”,这一次的小天放松了警惕,按照要求操作的同时却不知已经一步步掉进诈骗分子精心设置的陷阱中。
在几次尝到“甜头”后,对方称进入微信群可做高级任务,领取大额红包,小天立马相信了。随后,诈骗分子以刷单垫付金额赚取提成的方式,让小天先后汇入被骗金额1万余元,而小天还做着“发财”的美梦,直到发现无法收回垫付资金时才后知后觉的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而这时,这位领他走上“致富”路的“好友”,早已消失在他的通讯录里……
【案例二】
2021年8月的某个早上,小攀接到一个自称是某宝客服的电话,对方称小攀之前在某宝购买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要进行理赔,需要小攀打开支付宝,提取支付宝里的备用金。
当小攀提取成功后,对方称,小攀提取的金额超出了赔付金额,需要小攀退回。于是小攀按照对方的要求进行操作。对方先是给小攀发了一串内容为13999399apdc的代码,又发了一个银行虚拟账号,小攀一番操作下,发现自己给对方转了13999.99元人民币。
小攀要求对方退回自己的钱,对方又以需要刷同等流水才能退回为理由,诱使小攀继续转账,然小攀一直未能要回自己的钱,才发现自己已经上当受骗了。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机会也比较多,但因涉世未深,对一些常见的诈骗手段防范意识不够,对网络信息真实性的识别能力也比较差,易轻信诈骗分子的话术。同时,被骗未成年人因不掌握诈骗分子的真实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安机关侦破难度,不易挽回被骗损失。
检察官说法
除了案例中体现的诈骗方式外,检察官发现,诈骗分子也试图在其他游戏、社交网络平台寻找未成年人作为目标实施诈骗行为。对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在此检察官提醒家长朋友在日常生活中,要增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电子设备的监管,同时不要忽略对未成年人防范诈骗的教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