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底
办理涉案企业合规案件2382件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检察机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多措并举积极落实民营经济平等保护。
据了解,2018年11月,最高检梳理了规范办理涉民营企业案件的11条执法司法标准,强调对企业负责人涉经营类犯罪的,依法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能不判实刑的提出适用缓刑建议。
发布会披露,针对一些涉企案件长期被“挂案”,该结不结、该撤不撤,2019年起会同公安部持续专项清理出9815件,对证据不足、促查无果的,坚决落实疑罪从无,督促办结8707件,企业活力得以释放。
据介绍,自2020年起,检察机关陆续在10个省市创新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依法可不捕、不诉的,责成涉案企业作出合规承诺、切实整改,做实既“厚爱”又“严管”。今年4月在全国检察机关全面推开改革试点。为防止企业搞“纸面合规”、虚假整改,最高检与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等多部门探索建立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成立独立第三方机制管理委员会,对涉案企业合规承诺、整改进行客观、公正、有效的监督评估,司法、执法、行业监管携手促进“严管”制度化、防止“厚爱”被滥用。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涉案企业合规案件2382件,其中适用第三方机制案件1584件,对整改合规的606家企业、1159人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
五年立案公益诉讼案件67万余件
公益诉讼检察制度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部署的重大司法改革举措。2017年7月1日,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全面推开。最高检提出双赢多赢共赢监督理念,引领公益诉讼检察全面开展。
胡卫列介绍,五年来,检察机关共立案公益诉讼案件67万余件,通过办案督促恢复被损毁的耕地、林地、湿地、草原约786万亩,回收和清理各类垃圾、固体废物4584万余吨,追偿修复生态、治理环境费用93.5亿元;督促查处、回收假冒伪劣食品约182万千克,查处、回收假药和走私药品约6万千克;督促保护、挽回国家所有财产和权益的价值约159.5亿元,追缴国有土地出让金约337.2亿元,收回被非法占用国有土地5.8万亩。
据介绍,最高检和各省级检察院聚焦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针对一些涉及面广、危害大的典型公益诉讼案件直接立案,2021年两级检察院共办案110件,直接办理了万峰湖案、南四湖案等一批跨区域和影响性案件。最高检专案组针对南四湖流域各类污染处理标准及各地河段治理节奏不统一等根源问题集中发力,专项立案205件,督促全流域协力扭转治污困局。
“从五年来的发展看,公益诉讼检察鲜明体现了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基本制度特点。”胡卫列表示,办案中,检察机关坚持把诉前实现维护公益目的作为最佳司法状态,梯次以磋商、诉前检察建议、提起诉讼等方式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全面履行职责,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同时,加强与行政机关的协同协作,形成公益保护的强大合力。
把“大灰狼”挡在
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行业之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
高景峰介绍,2018年以来,最高检坚持依法能动履职,围绕校园安全、司法公告送达、金融监管、窨井盖治理、虚假诉讼、网络整治、快递安全、安全生产等社会治理领域突出问题,先后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发出一号至八号检察建议。各级检察机关会同相关部门驰而不息推动建议落实,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童建明介绍,“一号检察建议”发出后,最高检会同教育部、公安部等建立的强制报告、入职查询制度上升为法律规定。制度实施以来,通过强制报告办理侵害未成年人案件2800余件,对未履行报告义务督促追责近300人,推动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入职查询740万余人次,解聘2900多名有前科劣迹人员,把一大批“大灰狼”挡在了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行业之外。
据介绍,检察机关全面推开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业务统一集中办理,强化综合司法保护。最高检会同全国妇联等部门印发《关于在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全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推广督促监护令;与共青团中央联合部署在全国80个地区开展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支持体系示范建设工作;联合教育部出台《检察官担任法治副校长工作规定》,以司法保护融入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和政府保护,让“1+5>6”,共同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做得更实。
“新的征程上,检察机关将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党中央《意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新时代法律监督能力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童建明表示。